当前位置: 首页> 问答> 上海书城的书香与红粉
  • 上海书城的书香与红粉
  • 2022-07-16 22:21:56


  •  

    中华文化第一街


    被誉为“中华文化第一街”的福州路,有上海书城、古籍书店外文书店音乐书店、科技书店、文房四宝……可是,网购、电子化阅读的时代,你是不是很久没有去福州路了?



    理想开店,无奈关店。大众书局福州路店也关门歇业了,这个福州路上的24小时书店,12年来日日夜夜,用书籍守候着这座城市不眠的人们。

    尽管书店开开关关,此起彼落,福州路始终是读书人、爱书人最幸福的指向。



     

    上海最早的马路之一


    上海开埠时期,福州路是通向黄埔江的四条土路之一。英国传教士麦杜斯在此传教,被称作“布道路”。


    1865年,筑完全程的“布道路”被命名为福州路,俗称“四马路”。大马路南京路霓虹闪烁,二马路九江路大小洋行,三马路汉口路海关衙门,四马路福州路,五马路广东路文玩古董。)




     

    海派文化的源头


    当年在这条路上布道的麦杜斯,在此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出版机构:墨海书馆。

    他雇佣了一批落拓文人当枪手,传播西学,还有个专用名词,叫“秉华笔士”。


     中华书局  图源网络


    这批既有国学功底,又吸收了西洋文化的“秉华笔士”,便是日后海派文化的始作俑者,他们创办了上海最早的报馆。


    这里交通方便、信息灵通、生活便利,不久文人墨客、四海报人聚集,总长不过1453米的四马路上,居然云集了大小书报馆100余家。福州路文化街的格局就此形成。 


    这条路上的开明书店是个很不起眼的小书店,可是一代文学泰斗茅盾和巴金的成名作《子夜》、《家》就诞生在此。解放后,开明书店和青年出版社合并,组成了中国青年出版社。


    民国建立后,福州路进一步成为全国出版中心。

    两大出版巨擘中华书局与商务印书馆贴邻,20世纪30年代后,大东书局、世界书局也先后入驻福州路,进一步稳固了福州路全国文化中心的地位。


    每天黎明和午后两点左右,报贩子便在这里聚集,人声鼎沸。 


     

    四马路的脂粉气


    有意思的是,昔日以福建路为界,东边书香,西边声色。从书报街到香粉街,截然不同的画风。

      

    旧上海最出名、会乐里(如今来福士原址),据说当年赛金花也曾在此盘桓过。


    而福州路中心地段的久安里,则有清末民初上海滩高级,“书寓”、“长三”风月荟萃。

    这地方,现在,我们大都去过,那就是傲然挺立的上海书城。


    彼时第一等“书寓”受邀出场时,排场喧嚣。四名身穿青呢大褂的轿夫抬着一顶小轿,在人群中飞快地穿行。轿前还有一位杂役,提着一盏灯笼一路吆喝。



    会乐里弄堂里的28幢石库门房子,开设了151家,是昔日上海滩名闻遐迩的风化之地。 图源网络

     


    海派京剧的发源地


    当年的福州路还是休闲娱乐街。在声色场所与文化产业兴盛的同时,“四马路”上还出现了很多有名的戏院。


    最为出名的当属“丹桂第一台”和“天蟾舞台”。麒麟童周信芳长期驻演天蟾舞台,梅兰芳更是天蟾舞台的常客。


    天蟾舞台是当时上海最大的戏剧剧场,社会上一些重大的集会也在此举行。 图源网络

     1994年修建更名“天蟾逸夫舞台”,香港邵逸夫先生捐资。


    就这样,福州路东段集中了租界行政机构和洋行,西段戏院、旅馆、,声色犬马。这当中,文化人在这样松弛喧嚣的气氛里,做着编书、出版、报纸、办学的正经事。


    在福州路,正所谓乡下人看到的是繁华;道德家看到的是罪恶,文化人看到的是文明。

     


    舌尖马路


    福州路聚集了数十家菜馆酒楼,闻名的饕餮之地。

    杏花楼创立于1851年,一开始叫“杏华楼粤菜馆”,墨海书馆的“秉华笔士”王韬常常来吃喝茶。


    “我看不如以杏花楼替代杏华楼。”这一改果然叫好又叫座,还切合了四马路的雅趣。


    老半斋是四马路上文人墨客最爱光顾的地方,柳亚子、鲁迅、于右任等常去一饱口福。



    百年前的全景图

     

    正好看到《上海租界及老城厢素描》,老外写的书,以当时西方人的视角,记录了上海开埠50年来的社会日常。


    时尚的中国街区



    • 福州路是上海中国式林荫大道,像箭一样直,人群汹涌。马路很窄,只能够两辆马车相向而行。

    • 迷人的女子,饭店厨师叫卖点心,挑着担子的流动摊贩、奇特的独轮车,如此纷杂如此中国味,以至于忘了这是在租界。

    • 福州路是扒手的大本营,当他们撞到人时很少会失手。  

    • 白天,各种各样的马车发出低沉的隆隆声。马车里的花花公子穿着宽松的长袍,留着长长的辫子,眼镜的颜色跟着服装不同而变化。

       

    福州路的谜团

     


    福州路上有很多,他们中的很多人会成为他人的小妾,然后就变成了良家妇女。


    • 夜幕降临时,各式马车消失,白天很少看到的轿子数不清地出现了。里面都是衣着华丽的杏眼美人。她们要去哪里? 

    • 戏院数量增长很快,从下午5点到午夜间会与两场戏,本地人入场费是8毛钱,里面瓜子、茶水提供。

    • 演唱的“夜莺”们大都来自苏州,肤质白皙,嘴唇和脸颊涂着胭脂,有某种贵族气质。

    • 她们都是“三寸金莲”,用火红的绸缎包裹,上面绣着精美的花朵。小脚是有教养和时尚的标志,并不代表富有。


    • 中国人基本上不锻炼身体,可是台球房却轻而易举地顾客盈门。有打球的,也有专门接待烟鬼和茶客的房间。鸦片包厢死一般沉寂。



    艳粉飘散,书香延续


    图源:大轮船叫了

    昔日福州路,东边文化西边香,文化出版、官商合流、勾栏红粉一路交织。是文化一条街也是知名的声色场所。


    历史长河,沧海一粟。上世纪90年代开始,福州路开始新一轮的改造,如今已经是具有海派特色的新型文化街。


    如今的福州路,不宽的马路两边书店林立,,始终捍卫着城市文化符号,书香一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