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问答> 东莞这个镇,居然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盯上了!
  • 东莞这个镇,居然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盯上了!
  • 2021-01-03 01:04:08

  • “被掉进来了”!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这个百年古镇的一个最深刻的感受。


    这种感觉就像电影里的哈利波特,在伦敦国王十字车站乘坐火车去往魔法学院,一边还是极具现代化的伦敦,瞬间就来到了这边古老幽灵式的霍格沃茨魔法学校。



    置身于这个百年古镇——石龙,你会惊奇地发现,哦...原来东莞还有这么一个地方,无论外面的世界走的多喧嚣,它只专注着自己脚下的步伐,仿佛外面的繁华都与它无关!


    由于最近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专程为石龙拍摄了一组“老石龙”的特辑,借着这个契机,所以,今天我们也来谈谈关于石龙的这些陈旧的骑楼,老街和老店...


    百年沉沦“老石龙”


    石龙,位于东莞西北一角,面积仅有10.38平方公里,为东莞面积最少的镇区,同时也是全国41636个乡镇中面积最小的镇。



    你知道吗?历史上的石龙曾三度设市,它建镇距今已经有着近千年的历史,早在明代嘉靖年间石龙设圩。清乾隆十九年,县丞署更是从东莞县城移驻到了石龙,因此它也成为了东莞地区历史上最早的建制镇。



    对于一般人来说,来到石龙,对这里最熟悉的可能还是麦芽糖和豆皮鸭。没错,这两道美食当然已经成为石龙对于不少觅食爱好者的两个重要名片。但更为吸引,令我最为享受的,还是午日下的这些那些市井生活气息。



    行走在这里,看着老街坊们相互寒暄的和谐场景,这种只有小时候才会有的邻里关系,心里不禁感到些许感动。



    时至今日,在古老的骑楼下,他们依然过着不受外界喧嚣影响的生活,人们忙碌依旧,但更多的是安静祥和。



    百年老街-中山路骑楼


    中山路民国建筑群,建于1929年左右,是石龙最早建的马路,马路两旁的建筑都是传统的骑楼结构,石龙人民最早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故命名为中山路。但这条老街历史上有过“东禄元、西禄元、沙边街、三角市、万胜街”等老名字。



    骑楼是岭南建筑的一道特色,在石龙中山老街,还有着东莞目前保存最完整的骑楼。近百年前,这里曾是东莞最繁华的商业区。



    虽然骑楼如今在岭南一带都能寻找到它的踪迹,但像石龙这样如此完整、规模宏大、风格统一的岭南特色骑楼群,就算在珠三角也实属罕见。至今仍可吸引无数的游客前来照相留念。



    对于这种最具代表“广府文化”的建筑——骑楼,在我脑海里更多的印象,就是卖着婚嫁用品、便宜好吃的广式早餐、竹器、农用品、生活用品、文具店,还有就是打棉被的店家、老式的衣服裁订店、照相馆、神像雕刻店、老式理发店、传统手工艺制作店的地方。


    图via一份


    而与中山路三十米之隔的,是另外一条古朴的老街“竹器街”,同样已经具有400多年历史。这里曾经衍生出竹篙街、织箩街、香竹街和青竹街等十余条以“竹”字命名的街。



    “竹器街”的竹器品种有竹梯、竹床、竹椅等数十种之多,由于做工精细、坚固耐用,竹器一度热销至东莞、增城、博罗等地,最高峰的时期,这里从事竹器行业者就有三千多人。



    100多米长的竹器街,如今仅余零星几家竹器店在经营,老板大多比较闲暇,或与街坊聊天或不紧不慢地编织竹器;其余大多为民房,常有老人探出头来张望。曾鼎盛一时的风光,只能从摆在眼前的各式竹器中,勉强体现出来。



    据竹器街一些店主介绍,竹器编织讲究心灵手巧,也讲究细节。编什么东西相应选用哪种竹子,但一般用黄竹较多;然后是用加工竹子专门的刀,削成或粗如手指、或细如线的竹篾,再根据器具一般规格,编织竹器。



    由于改革开放以后,塑料业发展起来,塑料制造的生活用具比竹制生活用具美观、轻便,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随着塑料制品的兴起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繁荣兴盛了几百年的石龙竹器行业在完成了历史作用后,逐渐走进历史。


    如今的竹器街内,仍有十余位店主苦守着少人问津的竹器买卖,他们算是石龙镇竹器业“最后的守护者”。



    百年老店-新昌鼓店



    以前石龙商业氛围浓厚,当时东莞的第一家银行就诞生在这里,甚至还有渣打、汇丰银行都汇集于此,可以想象这里昔日的繁华。如今走在这里,开业数十年的商铺比比皆是。



    石龙曾经作为“广东四大名镇(广州、佛山、顺德陈村、石龙)”之一,是东江流域和省港地区重要的商贸重镇。在这里,直至今天依然能寻找到这些贸易繁荣的各种痕迹。


    新昌鼓店就是其中一家著名的百年老店。作为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昌鼓,依然沿用祖先传下的古法,用黄牛皮制作各种型号的鼓。



    如今,在这些老店门口,还能近距离看到传承人在精心制作鼓和醒狮头,如果您有兴趣,大可以悄然立旁观看。


    ▲用地板上的裂纹就是它沧桑的最好见证


    时至今日,这里的鼓仍然非常畅销,客户遍及珠三角甚至全国各地,真可谓“东莞鼓,石龙新昌造”,一点都不为过。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们仍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手工制作。每逢节庆活动,醒狮采青,鼓声响起,伴随着一代代东莞人成长。



    或许我们平时都太过忙于工作,总是不断被生活上的各种喧嚣所拖累。对于这些快要被遗忘的东莞印象,我们早已无心关怀,甚至弃之不理。


    但我想说的是,不管东莞再怎么被霓虹灯代替,我就愿意回到这些东莞最有生活气息的地方去,去感受过百年来,我们的父辈都是怎么过来的,因为只有认清过去,才会走好将来!最后,也希望这些逐渐老去的东莞印象最终得以被保留吧!







    广告合作联系微信:HBBHH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