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问答> 可不可以不勇敢
  • 可不可以不勇敢
  • 2022-04-15 04:19:27

  • 偶然看一档综艺节目,看到范玮琪唱《可不可以不勇敢》,突然被触动了存在心底几十年的心事。


    也是一个三月的夜晚。不那么冷了,却也一点儿都不暖。

    晚上十点半。

    从淮海路大德里弄堂口奔出一个姑娘,站定在上下街沿之间,急切地四处张望。

    对面就是新康花园。弄堂口的东面,那时是一个公共的花坛,花坛边上砌有矮矮的砖头洋灰围栏,高不过40公分,宽不过30公分。可以坐的。



    斜对这大德里弄堂口的地方,正坐着一位大男孩,一张国字脸深深地埋在自己的双手中。

    那姑娘看到了那个蹲坐着的身影,便飞快穿过了杳无人迹的淮海路,来到他身边。

    他仿佛是受了神的召唤,慢慢地站了起来,不敢抬头,浑身发抖。

    姑娘本想拥他入怀的,见状竟也迟疑了起来,伸出的双手重新放回了身体两侧。

    人不动,春风拂动。人无声,树叶有声。



    女人总是更勇敢的。

    姑娘先开口。

    “我们只有十五分钟。”姑娘说,“这是我答应我母亲的附加条件。”

    他们相拥。

    “我爱你。但我没有办法,我答应了我母亲。我明天就去武汉。”

    “我太没用,我没法留你在我身边。”那男孩的声音抖得厉害。“你知道,我是爱你的。”

    相拥,无言。



    这一幕,发生在1970年的上海。

    当年上海的习俗,女孩过了22岁就是老姑娘,比现在的所谓“剩女”(我是不承认这种说法的)更惨。

    每个历史阶段都会有热心人。1960年代和1970年代也毫不例外。运动归运动,结婚归结婚。而且,社会阶层的板块移动了,对红娘来说,机会可能更多。

    不过,当年上海的红娘对当年的行情还是“色色清爽”的。

    要我介绍朋友可以。侬是18岁的黄花闺女,我就帮侬介绍21岁以下的上海小伙子;侬20岁了,对不起,条件放低一点,我帮侬介绍廿五六岁的上海男人;假使侬22岁了,那就要问侬一声,28岁的肯嫁否啊?假使侬超过22岁,那就是老姑娘,我只好帮侬介绍在外地工作的上海大学生了。侬想要个本地户口的?也可以,要么30岁朝上,要么翘脚,侬要否啊?

    这是行情,大家侪晓得的,没有谁为难谁。弄弄清爽。



    从大德里奔出来的姑娘就是这样。22岁前,爷娘言话死活不听,就是要跟坐在花坛里的小伙子谈恋爱。爷娘不同意,伊就赖着。这一赖,就过了22岁。

    那小伙子其实很不错,知书达礼,温文尔雅,也是好人家出身。可惜,父母在1950年到1953年的那场运动中身陷囹圄,并瘐死狱中。从小只能靠叔父接济。初中毕业,恰逢那十年,只好到街道生产组去劳动,一开始每天七角,后来涨到九角。

    姑娘家也是好人家。祖上有家业,到1966年毁于一旦。男人一天七毛钱怎么养活老婆啊?所以,母亲也是没有办法,托人为女儿介绍了一个毕业被分配到武汉的上海大学生。

    逼婚非从今日始啊。

    老法头里讲,这叫“搅落”。爷娘不把儿女婚事摆平,就叫没“搅落”。我外婆有一个邻居大嫂,对我也很好。四十多岁得了绝症,临终时哀嚎不绝。外婆说,她三个子女均未到婚嫁年龄,她“搅弗落”啊。



    爷娘要“搅落”,女儿家又如何“搅落”前男友呢。

    那男孩“呜哩嘛哩”说个不停,眼泪从两人的眼眶中滑落。

    “好了,”那姑娘说,“我只有十五分钟,你听我说。事到如今,我也只有一个办法了。我明天就去武汉,立刻与他结婚。婚后三个月,我立即与他吵架,天天吵,吵到离婚。他们家不会要这样的女人的,最后一定会同意。最多一年两年,我就可以回上海了。”

    “不,你这样有辱斯文呢。”



    “这还用你说,我当然知道。我生下来,就知道家里不许我做这样的事。但是你怎么办?离开我,你会堕落的。我担心你啊。”

    “我会好好活着。”

    “废话。谁要听。这么吧,爽爽气气,我一两年就回来,你等不等我?”

    “当然等。当然等。再说,我这样的废物,谁会要我。”

    “那好。我们只有十五分钟,别再说话了,我们就这样抱着,好吗?”



    人不动,春风拂动。人无声,树叶有声。


    他们离别。

    从此没再相见。



    几十年过去,我依然无数次要走过那段淮海路。北边大德里,南边新康花园,每次穿过,都很艰难。

    请原谅他。

    男人,可不可以不勇敢?


    (全文完)




    小启:有读者名 张 X 奎 的,2月3日订购了四本书。年前年后两次快递,都因地址不对而退回。可惜又没留下手机号码,无法取得联系。请见此启事后,迅速与我联系,或与微店联系。谢谢!


    我最近还写过:


    “撑家当”与“掼家生”

    皋兰路阿姨

    海蜇头与海蜇皮

    在淮海路上看美国赤佬的皱皮疙瘩

    (原创小说连载)第一次的回家路10(大结局)

    (原创小说连载)第一次的回家路9

    (原创小说连载)第一次的回家路8

    (原创小说连载)第一次的回家路7

    (原创小说连载)第一次的回家路6

    (原创小说连载)第一次的回家路5

    (原创小说连载)第一次的回家路4

    (原创小说连载)第一次的回家路3

    (原创小说连载)第一次的回家路2

    (原创小说连载)第一次的回家路1

    “天鹅阁”的意大利菜基本上只是一个传说

    钱家塘旧事

    老底子哪能祭灶

    老底子哪能“摆桌头”

    红烧肉,其实是不上台面的家常菜

    50年后,重回宝庆路3号

    点菜的几大误区,你不可不知

    上海言话里的“三字经”(原创全本在此)

    我们从小被“做”过的“规矩”——吃相篇




            想买签名本的,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