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问答> 【高桥风采】对话年轻的绒绣传承人,有坚守也有创新
  • 【高桥风采】对话年轻的绒绣传承人,有坚守也有创新
  • 2022-07-31 03:48:08


  • 高桥

    绒绣


    绣娘妙手捏针,勾住彩色羊毛绒线,在绵密的网眼间上下飞替:青黛怡人、田园生动、趣景韵妙、人物栩栩……她们把这些元素融织在一起,日以继夜,慢慢织成一幅幅享誉海内外的高桥绒绣,也将传统江南文化织进了人们心中。


    《敦煌眷属》许玉红

    《至爱亲朋》汪振男

    在高桥,人们更喜欢把上海绒绣称为“高桥绒绣”。绒绣其实是舶来品,1840年传入上海。在最辉煌的80年代,高桥有很多受过专门培训的绣娘。但是90年代以后,因费时且不赚钱,从事绒绣的人越来越少。为了延续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些人还在坚守这门艺术。

    2009年,高桥绒绣馆在高桥老街开出,对绒绣进行展示、制作、销售、保护和传承。


    2012年,上海绒绣高桥传习所揭牌,聘请了5位代表性传承人和2名绒绣专业人员担任老师,向社会招收学员,免费培训绒绣人才。


    2015年,高桥镇成立上海东岸绒绣艺术研究中心,创立非遗保护的智库联盟计划,导入更多人才保护绒绣。

    在高桥绒绣馆,我们见到两名上海绒绣的传承人,一位叫金雯,一位叫何冬梅。




    金雯:


    “女儿对我说,你一定要做”


    “绒绣师傅最早创造了一寸15针的细绣法,之后又借鉴了中国传统的刺绣针法,使绒绣更加层次清晰、形象逼真,体现了西方油画的明暗关系与立体透视效果。后又改良传统的网眼图案设计为直接在麻布上涂色画样,方便了绣工生产,也确保了图案的忠实性。绣工需要根据画面自行染色,常备800余种,如果算上劈线、拼线的话,色彩要突破千种,光是白色绒线便有上百种,完成一幅作品少则几月,多则几年,少则几万针,多则几十万针,反复拆,反复绣,眨眼间自己已经绣制了二十几年了……”


    眼前的金雯完全不见岁月留下的痕迹,身材娇小、装扮休闲,搭配上干练的短发和复古眼镜,仿佛还是个学生似的。



    小桥:“为什么会走上绒绣的道路?”


    金雯:“高桥作为绒绣之乡,以前每家每户都有人绣制东西。无意中看到别人绣圣诞袜,觉得很有意思,就在心底埋下了一颗种子。”


    艺术往往诞生于不经意间的灵感,金雯和绒绣的缘分就在与圣诞袜的邂逅中结下了。



    小桥:“作为高桥本地居民,当初怎么没进企业?家人是怎么看待的?”


    金雯:“妈妈当初觉得做绒绣太辛苦,费眼睛又伤神,并不支持。但是自己由喜欢逐渐爱上了这一行,一直坚持下来。当初,在绒绣专业班里,我结识了我的老公,我们一路陪伴、互相鼓励,后来,他选择为家庭退出这个行业,不过仍然支持我。老公经常带着女儿和母亲来绒绣馆,家人现在都觉得这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小桥:“家人或许是边骄傲边心疼,这背后的辛苦只有他们最清楚……没有想过放弃吗?”


    金雯:“说实话,想过。但念头很快就打消了,我女儿跟我说:妈妈,你一定要做(绒绣),有些工作很多人都可以去做,但是这件事已经没有什么人能做了。另外,自己每完成一幅作品心里都会油然生出一种成就感,几千种绒线通过形、神、色、光相融合,达到了忠实原作且胜于原作的超越,这大概就是身为绒绣师的骄傲吧。”


    《远眺》金雯  获第十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百花杯“优秀奖



    小桥:“这么多绒绣作品中,自己比较喜欢哪一幅?”


    金雯:“《祈祷》,这幅是根据孙原丘老师的摄影作品来绣制的,为了表现少女纱裙轻薄的质感和饰品金属的质感,我不断地尝试修改,直至横看竖看、远看近看效果都满意了才罢休。记得当时整整用了九个月,当作品完美呈现的那一刻,布满的针眼双手都不觉得疼了,真正地体会到,老师们将绒绣溶于血液的那种挚爱。”


     

    《祈祷》金雯  获第十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百花 杯“铜奖;第四批上海市工艺美术精品

     

    这种精益求精的完美主义追求,是金雯在内的所有“绒绣人”对待绒绣、对待人生的态度,绒绣艺术品的珍贵之处也在于此,绒绣师抓住稍纵即逝的灵感,凭借深扎于此的韧劲,完成了不可复制的艺术品。


    小编:“有为自己绣一幅吗?”


    金雯:“没有……等退休吧!”



    何冬梅:


    “我永远是一名学生”


    眼眸清澈、神态淡然、声音轻柔,她就是绒绣师何冬梅,见她的第一眼脑海中便不自觉流露出“温婉”一词。


    绒绣作品美,但制作过程是极其枯燥的,唯有真爱,才会觉得是“美差”。



    小桥:“每天重复相同的动作,不会觉得乏味吗?”


    何冬梅:“基本不会有这种想法,每天都要面对一幅作品新的部分,它需要你细致地研究、琢磨。每当看到图案后,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解把它表现出来,不是单纯的模仿它。”


    何冬梅的表情很沉静,在她眼里,每个小色块都充满无限可能。 


    《蒙娜丽莎》何冬梅  获2015年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小桥:“对于这项工作,家人支持吗?”


    何冬梅:“老公和儿子非常支持和喜欢,有时间还参加我们的传习班,偶尔我会把未绣制完的作品带回家,老公总会忍不住凑过来绣上几针。”


    她笑得很开心,对于这项磨人的 “美事”,家人的支持是绒绣师前进的重要动力。



    小桥:“在绒绣传习班学员表现如何?”


    何冬梅:“还都不错,有几个学员已经升入我们的中级班了,这道门槛是比较高的,初级班我们会帮他们把图纸设计好,学员学习针法后进行简单的复制,而中级班需要学员能自己勾图、进行简单的绒线染色、根据图稿制样等,我们会先要求他们对选稿做减法处理,之后还会进行反复指导。”



    小桥:“传习班有男学员吗?”


    何冬梅:“还真有,第七期传习班有一名男学员,他比女学员还要用功,非常乐于钻研,目前基本达到了中级水平,经常自己绣些画作为礼品送给身边人。”


    《孙中山》何冬梅 获2013年“国信*百花杯” 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姐姐》何冬梅  获2017年全国手工艺产业博览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奖杯”金奖

     

    小桥:“对于绒绣传承的问题,您有什么看法?”


    何冬梅:“绒绣对传承人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要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对色彩感觉敏锐,脑海中有几何立体概念,有的人学习十年八年不一定能绣得出来,需要悟性和天赋。针对绒绣的传承,我们也分了两步:一方面坚持对艺术品的创作,另一方面加大文创力度,尝试用局部镶嵌的方式将绒绣与不同种类的材质相结合,融入皮具、麻布、木石后的绒绣花片出现在精致的手包、服饰项链、木艺茶席之上,可古典、可时尚,既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又独具匠心。”

     

     

    小桥: “现在看来,专门做绒绣艺术品的传承人,仍处于 ‘后继无人’的状态,你们算是年轻的一代了。”


    何冬梅:“对,作为传承人,自身也要不断学习。好多人问‘你们什么时候能独立’,我想说的是,学无止境,我永远是一名学生,我们一直都在路上。”



    两位绒绣传承人参加非遗研习织绣创新项目现场交流

     
    上海东岸绒绣艺术研究中心携手chi K11美术馆,
    将国家级非遗臻品上海绒绣带进时尚殿堂


    当地政府为绒绣的传承做了许多保护和推广工作,办传习班、走进学校、携手K11,成立交流中心等等,给非遗文化不断注入能量。绒绣不仅要走入博物馆,还要走入生活,高桥两位年轻的传承人期望,有越来越多人喜欢绒绣,创新绒绣,让绒绣这项非遗一直传承下去。

    对绒绣感兴趣的朋友看这里

    高桥绒绣馆

    地址:浦东新区高桥镇西街139号

    开放时间:9:00-16:00  全年开放


    绒绣传习班

    学习内容:绒绣的基本针法和制作工艺品的技能

    上课地点:高桥绒绣馆

    咨询电话:021-58615308

    学制8个月、户籍不限、免学费

    具体报名信息可以关注“上海绒绣”公众号

     

    稿件来源:浦东妇联



    一滴水如果有自信,它也会发出唤海的声音。

    如果你是一滴水,那就在潮涌高桥之际,

    让我们听见你。

    投稿邮箱:gaoguang560@126.com

    邮件请注明:我要投稿+姓名+联系方式

    (稿件一旦采用,还有奖励哦!)





    潮涌高桥
    小桥辣木拼,内容辣木精彩,

    扫描二维码,赶紧关注起来吧!

    当然,

    你觉得我们的稿件棒棒哒,
    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