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问答> 老街 · 老院 · 老情怀(五十七)贮水山路
  • 老街 · 老院 · 老情怀(五十七)贮水山路
  • 2021-09-30 23:53:40
  • 贮水山路因山而名,虽地处市中心,若非居住生活于此,还是比较陌生的。提起此路,人们大多先会想到贮水山。对于贮水山,将会另篇再叙,而对于此路,除了中学的几位同学好友住在这儿,其它便知之甚少。此次有幸请到青岛文化界两位前辈石芃老师和任锡海老师,一同重返老街,听石老师讲述有关老街的故事。

    贮水山路全长700多米,地势较高,走向极不规则,东起登州路,向西,有一条支路通往山上的贮水池,主路蜿蜒而下至黄台路,另外还有一条支路通往公园。

    在这条支路上,一侧是青岛市少年宫,另一侧是一个居民院,门牌号都是贮水山路2号。


    青岛市少年宫成立于1964年6月1日。如今市少年宫院内,只存有一栋楼为老建筑,即现在的办公楼,为1954年原海军的一个设计院设计,一同设计的还包括原红领巾剧场。


    上世纪五十年代,这里是海军俱乐部,到了六十年代初,成了美术学校和歌舞团。如今的红领巾剧场。(图片由老街坊“晓恩”提供)

    如今的红领巾剧场。(图片由老街坊“晓恩”提供)


    青岛少年宫对面的居民院,曾经是青医宿舍。院内早先是同一个建筑风格的三栋楼,老楼为1952年山东大学所建,1956年青医脱离山大时接收,给单位干部和外地来的老师居住。

    大约是1981年,青医就把这个院里原来三个楼座的其中最南边的一个楼座拆掉盖起了一栋六层楼,但仍有两栋旧楼房保留至今。不同的是拆掉的那座楼是个套二房子结构,现存的两栋楼是套三房屋结构,每栋楼都是8户。因这个院的房子是建在贮水山的山麓上,有坡度,所以这两座楼建筑呈一阶梯式。

    在当时,工学院留下来的这些楼房,居住条件已经是相当不错了,二层洋楼,有院有墙,红色地板地,卧室、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


    从支路出来,顺左侧一路向上,便是贮水山路的主路。这条路早先并没有铺沥青,而是条土路。

    路南侧本没有1号,而是黄台路粮店,3号原先是黄台路24号的后门。真正的单号门牌是从5号开始的。路北侧早先是长满野草的荒山,后来建了许多楼房。青岛电业局曾在这里办公,其办公楼现在是一家公寓。

    这个大下坡,曾是多少青岛孩子的最爱。石芃老师也说,他小时候就喜欢踩着竹篦子,顺着大坡滑冰滑到坡底。


    贮水山路7号9号,曾是青岛吕剧团,柳腔茂腔团的驻地。

    上到坡顶,路左侧的这个小院是2号戊,院里是栋老建筑。这样的独栋别墅,院门口都会有汽车房,也就是上图现在车库的位置。

    贮水山支路楼梯上来的拐弯处是贮水山路17号。这个院子里是一组设计优秀的典型的日式建筑。整体建筑依山而建,利用地势,形成了四层阶梯式的错层。



    转过弯来,路北靠山一侧大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的房子,大多是部队上的宿舍楼。路南靠黄台路一侧多以日本人建的和式别墅小楼为主。



    贮水山路19号,歌舞团也曾在此落过脚。









    贮水山路24号院,前面的楼是1975年拆除后重建的,为海军干部楼,只有后面那个日式建筑一直保留至今。


    贮水山路39号,在进楼处,有一个小厦子,整体木质结构,顶部盖着红瓦,虽已破旧,却非常别致。这样的厦子一定是为进楼出楼的人遮风挡雨的。




    贮水山路26号院的建筑保存得非常完好,据说一直是北海舰队的部队用房。

    贮水山路东头与登州路相交,为28号院,建筑有点古香古色的,是后来改建的。在登州路一侧是登州路煤店。

     贮水山支路 

    路牌上的“貯”字是简繁结合的一个字,显示出路牌的年代已久远。

    支路从贮水山路3号直接通到17号,绕过了贮水山路的大拐弯,更像是一条方便行人的捷径。其实,道路两旁以及黄台支路两侧,早先都是典型的日式建筑。如今,只有路南侧还保留了一两栋小楼,其余的均已拆掉,建了新楼。

    小楼上的飘窗,具有非常明显的日式风格。


    以前的黄台支路从4号院门口一直通到贮水山路上,现在被截断。曾经还有一个6号院,是银行宿舍,也都是日式建筑,已完全被新楼替代了。 

    从楼梯上去,又到了贮水山路上,右侧是贮水山路17号院。


    非常感谢石老师和任老师,一路高高低低,行走了两个小时,为我们详细讲述了这条老街的历史典故,为本篇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特别感谢老街坊“晓恩”为本片提供的详实的资料和照片。


    欢迎您扫“黄台路区域.老城街坊”微信群二维码入群进行交流互动,期待您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