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康花园淮海中路大门。
1930年代以后,上海产生了公寓里弄住宅。这种里弄不是每家一幢或两家合为幢,而是和公寓一样,每一层都有一套或几套不同标准的单元,如采用独用楼梯间的新康花园;采用一梯二户合用的茂海新村;采用一梯四户合用的永嘉新村。
5月新康花园里的枇杷熟了,可惜鸟儿永远是第一个尝鲜者,我们只能吃他们遗漏的。
这类里弄住宅仍属于“新式高档里弄”,英文一般称之court、garden等,中文一般翻译为花园、别墅等。新康花园由新康洋行投资建设于1933年,英文名分别为Ezra Court 和 Ezra Apartments,中文名新康花园和新康公寓。Court一般指带有庭院的房子。
老照片里的新康花园院子里的雪松已经长的很高,围墙用枪篱笆,。
新康花园位于霞飞路(今淮海中路)1273弄1-22号、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1380弄1-4号,与上方花园相邻,占地面积13013.3平方米。建于1916年,原为英籍犹太人新康洋行建造的私人花园,园内有网球场、游泳池等当时一流设施。
2017年5月的新康花园已经绿意盎然,鲜花盛开。
1933年改建成由15幢公寓组成的建筑群,为公寓式花园里弄。其中有砖木结构2层公寓11幢,建筑面积4169平方米(,新建了相同式样的花园洋房两座,但是花园里没有种植雪松);混合结构5层公寓4幢,平房汽车间及附屋25间,合计建筑面积9318平方米。
新康花园11幢二层结构公寓,单独楼梯间,底楼带有2个独立的花园,分别供一楼和二楼住户单独使用,这样的设计在上海极为少见,但很有特色。
新康花园底层平面图。
二层公寓底楼每户都有一个四十平米左右的小花园。
新康花园二层平面图,二楼的住户可以从左上角一个小楼梯走到底楼的花园。
1937年5月12日英王乔治六世加冕。上海的英国侨民举行隆重的庆祝乔治六世加冕活动,将新康花园改名为欢乐庭院(Jubilee Court)以示纪念。1949年9月10日重新更名为新康花园。
1937年英王乔治六世加冕的纪念盘,当时限量发行1937个,我有幸收藏了一个。
我们现在所称的新康花园,其实只是从淮海中路1273弄入口进去11幢花园住宅外加25间汽车间的名称。
从另一头复兴中路1360弄进去,四角对峙各建一幢五层点式公寓住宅,合围出中间的公共地带,这个区域最初的名字是“新康公寓”(Ezra Apartments)。
新康公寓底楼入口。
只是因为新康花园与新康公寓都是新康洋行的产业,均由大名鼎鼎的马海洋行设计,而且两片区域是直接联通的,所以就“小区域服从大区域”原则,整个被叫做“新康花园”。
复兴西路新康公寓外立面,开窗较大并采用了当时十分前卫的转角窗,具有简洁的现代装饰艺术风格。
11幢花园住宅沿着整条弄堂两边两两分列,平缓的屋顶和花园墙的顶部都披着红色的筒瓦,沿着屋顶的红色瓦片下檐边有连续的邮票齿形连续拱券纹,每一幢住宅都有两层,一层一套,底层起居室前为外廊式,前方有一个近40平方米的花园庭院,庭院低矮的围墙上开设长方形镂空窗花。
新康花园庭院低矮的围墙上铺设连续的邮票齿形西班牙简瓦、开设长方形镂空窗花。
二层为凹廊式大阳台,两根爱奥尼克式螺旋形柱和三段拱形凹入墙面将整个阳台三等分,以上的这些建筑元素都彰显了西班牙式建筑的特征。
两根爱奥尼克式螺旋形立柱装饰,铸铁阳台栏杆,简练地表达了西班牙式建筑风格。
二楼的阳台也有通道直通庭院。套内房间为前后两排横向展开,前排中间为起居室,两边为卧室,均设有内阳台,后排为餐厅、厨房以及佣人卧室。每套建筑面积都有200平方米左右。
二层为凹廊式大阳台,两根爱奥尼克式螺旋形柱和三段拱形凹入墙面将整个阳台三等分。
位于复兴中路入口的“新康公寓”,四幢五层点式公寓,一、二、三层每层有2套2室户,四、五层为跃层每层有2套4室户。立面的一、二层加横线条,上3层为素面,顶部是平台。
一位新康公寓的老住户,老太太已经在公寓里住了30多年了。早已习惯了这里的一切。
新康公寓底层平面图。
新康公寓四、五层跃层平面图。
新康公寓建筑式样新颖、考究,室内装饰精致,隔音隔热,硬木地板,煤卫设备齐全。寓外环境优雅,门前有小花园,在南北通道两侧花园内,种有高大塔形雪松,北道口有一大块长方形绿化园地,松杉挺立,花木掩映。
新康花园最大的特色就是弄堂宽敞,随处可见高大的雪松。
新康公寓复兴中路的入口松杉挺立。曾经我最喜欢从这个门进入,一路漫步穿到淮海中路,可惜现在大多数时候铁将军把门。
陈丹燕描写油画家颜文梁新康花园的住宅:
那是一条宽敞的大弄堂,西班牙式的两层楼房子一律刷成了绿色,失去了白墙红瓦的西班牙房子那种开朗和火热,以及温柔的悠闲,被一棵棵高大的雪松掩盖着的小绿房子,像波兰南部森林里的小矮人一样。
绿色的房子有棕色的木头大门,门开了,里面是老房子的昏暗和老宅地里面的特别气息,混合着老人的呼吸、油画布上松香水的辛辣、热过剩菜以后残留下来的气味,旧书落了细尘的干燥纸页,还有老家具返潮时樟脑和木头的芳香一点点散了出来。
新康花园弄堂宽敞、植物茂盛、格外幽静。
陈丹青在《多余的素材》中,这样描写新康花园和老师颜文梁:
一班学画少年结伴去新康花园,每次一进弄堂口,,时代正在睡午觉,民国初年苏州艺专老院长颜文梁午觉睡醒,春日迟迟,门外等着几个乱世学画的小瘪三。
大画家颜文梁在新康花园家中。新康花园的大门,对于任何来访者,哪怕是素未谋面,永远是敞开的。他总是拿一个本子,一枝老式蘸水笔,请来客签名。然后,喝茶,搬出自已制作的木箱,一张张地取出作品,给客人看。
陈丹青还写道:颜老说起有人要出400块买他的一幅猫,“画不就给人家拎去了么?我不过拿到一叠子钞票。”“他于是欠起身子,对着阳光,手指虚虚捏一捏,做薄薄一叠钞票状,瘦软的手掌在阳光里像蜡烛般苍白而透明。”
新康花园现在统一刷成绿色,我想最初一定不是这样的,不过很多领导喜欢统一。
我的一位朋友这样描写现在的新康花园:
说起来,我在上海住了超过十年的时间,也算得上是个“新上海人”了。只是过去都是在上海的新区里活动,时髦的写字楼,国际化的学校和社区,始终像个上海的外人,摸不到这里生活的脉动。直到那么一个偶然的机缘,无意中居然进了新康花园,才算踩到了上海的地气。
老房子尽管有些迟暮的感觉,但还是很接地气的。
新康花园的主人是些什么人,一直是我好奇的事。我们的房东,是个看上去很市井的年轻女人,头发染成金色,说话神经质,谈到租金时,上海人的精明就显出来了,一分钱也不让。全然不是我想象中的优雅社区主人的样子。
我们办公室租用的那栋楼,现在被三家人分住,一楼是我们和一对老夫妻,原来是大学里面的教授。老先生还在上班,老夫人留在家里,天气好的时候,老夫人会约着一些朋友在家打麻将。
有时候我们坐在花园里开会讨论事情,隔着两家花园的铁栏杆,听到老夫人和麻将搭子的说笑声,麻将牌在桌面哗哗地响着,大家就都闪了下神,觉得我们讨论来讨论去的事情显得很滑稽。
新康花园的彩色玻璃窗。
我们的楼上住着有点神秘的两个男人,一个老外,一个中国人。外国男人时常在面对花园的阳台上摆张小桌子喝咖啡,可从不和在花园里的我们交流。
办公室有好几个年轻女孩,都是高挑美丽的那种,有段时间中午会去花园休息,聊天练瑜伽,说说笑笑的。楼上的男人们会很不开心地朝下嚷嚷,说影响了他们倒时差的睡眠,太吵了。姑娘们都是千娇百媚被人宠爱的女子,遇到两个不解风情的男人很是郁闷,私下里八卦说,这两男人,是那个“同志”吧?
每天走进新康花园,觉得和上海有了点联系,这是上海最美丽最具故事的地段。
路过16号的时候,总要抬头看看二楼,不知道现在是什么人住在里面了?。老一辈的油画家和美术教育家颜文梁也曾住在这里。
新康花园16号赵丹、。
赵丹、。
所谓历史和文化就是这样,一些人和一些事让这里的一砖一石一花一草有了意义。我想象他们走过我正在走的弄堂,看到同样的雪松,这个地方就变得不同,就有了传承的感觉。
每当被问及在哪里办公时,同事们都会强调说,淮海路上的新康花园,有个小院子。这里面的骄傲,上海人,都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