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旧景陈迹 · 话·龙华
  • 旧景陈迹 · 话·龙华
  • 2021-04-20 01:59:27
  • 龙华镇以龙华寺、塔得名。


    唐代属华亭县,宋代名龙华村,元代称龙华铺、龙华里,街市已初具规模。至明代建镇。镇上人口兴旺,店市商业繁荣。


    每年农历三月,龙华寺香汛、三月半庙会及三月桃花盛集于一时,香客、商贾、顾客和踏青赏花者纷至沓来,为沪上之胜。


    龙华古镇及周围地区又是文物荟萃之地,除了龙华寺、龙华古塔,还有古山门、百步桥、漕河庙、草庵、江境庙等等。


    龙华寺与龙华塔

    传说为三国时所建。


    东吴孙权于赤乌五年(公元242年)为孝敬其母动工兴建。另说,龙华寺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但据史料确切记载,龙华寺为五代时吴越王钱俶弘所建,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北宋皇帝赐名宝相寺。寺内花苑里尚保存着一块刻有“宝相寺以西南角界石”及“标外枝为大界相”字样的石头,可为佐证。现龙华寺的建筑基本上为明、清时期遗物。规模宏大完整,是保留着禅宗完整的“珈蓝七堂制”寺院的原貌的寺院。


    清代末年的龙华寺外景


    龙华寺建筑群旧貌



    龙华塔位于龙华寺前,始建于三国东吴赤乌,唐毁于战火,现塔建成于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塔高40.4米,高耸入云,为楼阁式、四方形、七层八面砖木结构,塔体橙黄,刹杆高耸,每层均有平座、勾栏,曲栏重重,飞檐高翅,伸展深远,微风轻拂,每层飞檐翘角上发出阵阵清脆悦耳的铜铃声,令人叫绝。龙华塔砖身和基础部分还是千余年前的宋代原物,为上海地区至今保存最完美的古塔之一。


    龙华塔旧貌(约民国初年)


    龙华的其他古迹

    此图是1956年出版的上海市地图的龙华镇地区,可以看到漕河庙、草庵等古迹


    龙华寺古山门

    原为龙华镇入口处,据门柱上“明正德11年(公元1516年)”字样而定为明代物。柱上原有门额,正面刻“龙华”二字,背面刻“古刹”二字,山门两旁为一对明代石狮。,现尚存门柱及石狮。据说,山门两旁曾各有一眼古井。


    山门现状(原此处是龙华镇老街的入口处)

    点击图片阅读“龙井之谜”


    百步桥(重修)

    在宛平南路南端龙华港出黄浦处。原是木桥,因跨百步塘(即龙华港)上,桥长约百步故名。范延杰百步桥记云:“桥依吴郡万年桥式,筑石梭墩二,两岸垒石,木横其中,铺砖于面,旁施栏槛”、“桥长二十四丈,广二丈有余,如龙如虹,翼然浦面,为邑之巨观焉”。抗日战争爆发,,同时修建百步桥。民国33年桥上始通汽车。


    建国初,百步桥又进行了大规模的重修,建成3孔混凝土桥面,长43米,宽5.2米,中为车道,两侧行人,载重量20吨。1982年2月将原桥拆除旧桥重建钢筋混凝土桥,1983年5月竣工,仍为3孔,长50米,宽12米,载重量为100吨。所以,现在虽有“百步桥”之名,已非当年那座“百步跨虹梁”“海邑诸桥之冠”的百步桥了。


    民国初的百步桥,右面桥堍旁的建筑可能是传说的“施相公庙”


    漕河庙(已不存)

    原址在龙华镇漕河庙1号,南临龙华港,占地12亩余。明代称曹湖庙。建造年代不详。庙中原设有城隍行祠及观音、文昌、关帝等偏殿,头门筑有酌雅堂与戏楼。据明万历元年(1573年)张道用所撰碑记称:明嘉靖年间庙曾湮废,由里人张道用募资重修。嘉靖四十三年竣工。


    明隆庆三年(1569年),由道友等拓地2亩余。至万历元年重修,张道用并为之勒石。清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年间均曾修建,有碑石四方为证。(胡道静在《龙华访古记》里也曾提到)除明万历元年张道用撰重修曹湖碑外,还有清乾隆五十一年(1745年)陆饧熊撰重修漕河庙记,清嘉庆十八年(1803年)陆纶撰漕河庙重并庙界记。清道光二年(1844年)张训撰重修漕河庙城隍庙城隍行祠碑。但都因年久保存不善,已残缺,虽碑文拓本尚在,部分字迹已难以辨认。据新版《龙华镇志》载:在龙华中学里曾发现两块碑,其余则不知去向。建国后,漕河庙大小神像集于一处,余屋改作生产组加工场,以后又转给上海工艺品编织厂使用。“60年代中期,神像全部被毁。庙宇尚存,为上海工艺品编织厂厂址。


    60年代时的漕河庙(已作为工艺品厂)外景


    草庵(尚存)

    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在龙华港之南的俞家湾处,今尚存,但不开放,由于多次重修,现在显得外表很新。曾发帖作过详细介绍。


    据说龙华寺是的“弥勒菩萨道场”,在我国中有一定地位,是上海的圣地,龙华地区曾有过大小寺庙就有十多座。现仅剩龙华寺与草庵


    财神殿(已不存)

    在龙华镇路西端终点,不大。只有一进,原来内供一财神。始建年代不详,据记载,1924年,里人陆晋生在此设救火会。解放后,一度改为商店,嗣为周家湾居委会办公室。大规模改造前这里是一家杂货店,庙宇之外貌依稀可辨。


    八、九十年代时尚残留的财神殿建筑


    江境庙(已不存)

    在龙华镇东南,黄浦江边的厍里,始建于明末清初,有庙屋十六间,曾是上海第二大道观。1957年,此地建上海水泥厂,为建职工食堂,将庙宇拆除。

    (图片暂缺)


    鄂王庙(已不存)

    即岳飞庙,原址在龙华寺弥勒殿西侧。清嘉庆《上海县志》有记载。同治三年、光绪三十二年两度重建。1907年后作为龙华蒙养学堂校舍,30年代又作为警察局六区三所驻地。。



    朱天庙(已不存)

    在原龙华镇路136弄15号。约在20世纪30年代,由上海三马路偿三和酒楼老板之妻贺氏将住房改为庙宇,供奉朱天君、观音、文殊等神、佛像。1963年结束,庙屋在80年代尚保存完好。

    (图片暂缺)


    喜儿庙(已不存)

    又称嬉儿庙。在龙华镇南部,喜泰路东。始建于明代,原址在张家塘港口以北半里处。由于濒临黄浦江,长期受潮汐冲击而庙宇坍圮,清乾隆年间,里人杨姓迁庙至此。初为土地庙,后因一对夫妇求嗣得子,为此重建庙宇,取名“喜儿庙”。庙内供奉东岳神、观音等。60年代中期佛像被毁,庙屋为居民所占,八十年代建筑仍保存完好。

    (图片暂缺)


    东山庙(已不存)

    原址在龙华镇天钥桥路1141号。建于1947年,有庙屋四间。建国后,先后作为民办小学、幼儿园校舍,1979年又改为上海县聋哑学校。

    (图片暂缺)


    血华园(改观)

    现龙华公园处原为龙华寺所属的桃园及菜圃。为沪人赏桃花之佳处,风光无限。1928年8月,龙华寺桃园被沪凇警备司令钱大钧改为“血华园”(钱大钧为纪念其曾任军长的三十二军阵亡将士而建此公园)。门口树立牌坊,由钱大钧题书“血华园”园名。


    1952年,血华园改建为龙华公园,(原血华园牌坊后来就改作龙华公园大门,到六十年代时新大门造好,此牌坊虽废弃但仍在,,原来有古式亭子三座,均飞檐翘角,斗拱、藻井饰以彩绘,另有一座石砌的带汉白玉雕刻围栏的似“祭台”的建筑(见图),这些不知是龙华寺桃园的旧物还是血华园旧物。九十年代修建“龙华革命烈士陵园”时,园林重新布局建造,旧物荡然,亦憾事也。


    近年来,龙华镇搞了“龙华旅游城”,原来的景观除了龙华寺、塔,其他几乎全部重建,还增加一些“皋鼓”之类的假古董。


    现在,这个存在时间不长的“旅游城”又被拆了,又将开始龙华旅游城第二期工程。据说,在将来新建的龙华旅游城里,旅游景点将沿着龙华港向黄浦江推进,恢复原来“柳绕江村,桃红十里”的水景风貌。希望这次工程一步到位:恢复龙华的古镇、老街的味道,挖掘修复龙华的文物古迹,还要突出龙华的文化特色。


    我们期待着一个风景优美、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龙华旅游城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