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闵行老街:一片正在消失的记忆(老闵行系列介绍之特色篇)
  • 闵行老街:一片正在消失的记忆(老闵行系列介绍之特色篇)
  • 2022-07-29 21:27:52
  •        原闵行镇老街大致在今沪闵路以东、新闵路以南、横泾西路以西、浦江花园以北这一范围内,历史上曾由南北大街、前东街、后东街、西街、北庙街等组成。据有关资料称:明弘治年间,始有敏行之称,正德七年(1512年)始称闵行。清代,这里成为上海地区粮米和棉花的集散地之一,土布、铁木、饮食、茶馆等业随之形成,闵行已是商业市镇了。咸丰、同治年间,随着粮米市场的扩大,其他商业也因米行而兴旺,闵行镇得到进一步的繁荣。民国初年,闵行镇以粮米棉花市场为主的商业持续发展,民国17年后闵行镇成为上海县首镇,花米行、毛猪行,店铺林立,市面繁荣,人称“小上海”。至民国36年,闵行镇已有商号300余户。

           上世纪50年代末,闵行作为上海大规模开发建设的一个工业基地,地区面貌随之发生巨变,上世纪80年代起,老镇逐步进行改造和开发,其历史面貌随之消失,随着地区现代化、城市化迅猛发展,使得原有的民俗文化遗存迅速消失。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为了更好的传承地区文化财富,利用好有效的历史文化财富,江川路街道文化馆建造了老闵行历史文化陈列馆,就是为了留存历史、继承传统、弘扬文化、激活思考,挖掘真实的历史记忆告诉今人,保护完整的历史遗存留给未来。

           现在建造起来的老闵行历史文化陈列馆,总面积达到420平方米,分为申江门户、水陆要津;农商云集、经贸重镇;群贤毕至、书香传世;见证奇迹、共建伟业4大板块,通过85件实物、113张图片、5个模型,生动再现了宋元时期至今“老闵行”的地理、历史、商贸、人文等情况,陈列馆中亮点颇多,尤以近人文历史见长。比如第三个板块中的“救国塔”颇为引人关注,是1928年5月“济南惨案”的消息传至闵行镇,社会各界利用拍卖日货所得款项,;陈列馆中还有不少的石碑,包括横沥河的开河碑、章程碑;建于道光年间的度门寺碑等,记录当时的经济建设和民生情况。陈列馆除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而来的史料外,展品中也有不少本土市民草根艺术家们的倾情奉献,如参照85岁地道“老闵行人”张文华绘制的闵行老街图画,制作而成的闵行老街实景沙盘;根据清代“闵行才女”李媞所写的赞美本土风景诗歌《申江十景》;也有地区书画协会会员们对历史原貌描绘的书画作品;创建老闵行历史文化陈列馆走市民路线,面向社会征集史料,里面的100多件珍贵实物和照片全部来自社会征集和市民捐献,包括出生在老闵行、上海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乔榛也捐出自己家族创作的书画作品,这些市民捐赠的历史文化遗存物品,真实反映几十年前老闵行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极具纪念意义和史料价值,扩大了地方历史文物资料的覆盖面。

    附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闵行老街示意图

     

    江川红盾

    如何查询及分享

    回复关键词,比如“20130723”,阅读历次信息

    如何分享?点击文章右上角图标→分享至朋友圈

    如何订阅江川红盾微信

    查找公众账号:选择“朋友们”→添加朋友→查找微信公众账号→在搜索框中输入“江川红盾”;或者点击右上角按钮→查看官方账号;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点击标题下面、日期旁边的“江川红盾

    搜索微信号:jiangchuangs

    如果您想和我们互动,可以直接发消息给我们,或者给我们发送图片视频语音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