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匆匆,开坤离开我们整整两年了,他的音容笑貌以及他那些多彩多姿的画作时常浮现。他对大自然的亲情和对艺术的赤诚、热爱,支撑他跨越了白山黑水,走遍了大江南北,从喧闹的都市到苍茫的戈壁,将那富于想象力的艺术激情和智慧,凝聚于画布之上,创作出了一批又一批婆娑盎然、充满磁性魅力的作品,他的名字和作品都将永存于我们的记忆之中。
谨以此文纪念永远的仁兄——赵开坤。
——张新权
纪念仁兄赵开坤
文丨张新权
2016年10月13日,我去北京参加“中华意蕴--中国油画艺术国际巡展”归国汇报展的开幕式,走进中国美术馆大厅,里面已经聚集了很多正在相互攀谈着等待开幕式的人,我边与熟人朋友招呼边寻找自己的座位,待落座后一扭头,猛然发现开坤的夫人赵丽娜女士就坐在我右侧不远处,我赶忙走过去在她旁边坐下,她一张口就说“新权啊,我们正找你呢,申申(开坤的儿子)说,我得找新权叔叔给我爸写点东西做个纪念”,嗯嗯,我赶紧点着头应允着,话题自然转向了开坤,这时申申也过来了,他笑着紧握住了我的手,开坤过世半年后我们在这里相遇,彼此都有种特别的意外和亲切感,自然也生出许多的回忆与感慨。
知道赵开坤的名字,比认识他早了很多年,当然是由于他那些过目难忘的作品。第一次与他见面是在2005年的春天,那年他来苏州写生,我与苏大的同事钱流应邀去跟开坤一行人共进午餐,当来到饭店时,他们几位已经在饭桌前坐定了,开坤当时坐在略靠边的位置,身穿棉质运动休闲衣,头上随意扣着顶长檐小帽,两手轻抚在腹前大大的腰包上,眼神微有漂移,似乎在想着什么,他浅浅地笑着,与我们握手后便不再说话。大概是初次见面的缘故,席间他只是听别人聊,很少言语,自己不紧不慢地用着餐,显得低调、内敛、与世无争,这就是我与开坤兄的第一面,也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
赵开坤与张新权、崔国强、袁文彬、丁一林在桂林
一个温暖的下午,我抽空赶到苏州的横街去看他画画,隔着老远就看他坐在小河边,面前有块很大的画布靠在树上,地面散落着大小不一的锡管颜料及可乐饮料,画面已经基本完成,形态略带变异的小桥、流水、民居和树木处处生发出动人的意趣和感染力,这是我第一次亲眼目睹他现场的写生,我不禁在他的画面和景观之间不停地挪移揣度,思量着他内心那独特的解析和自由的玩味,这种揣度与思量曾经在我内心深处延续了好长一段时间。看过他写生之后,我便开始关注他的行踪和作品,可以说,从2005年到2010年左右的这段时间,应该是开坤绘画艺术的喷发期,这期间他在绘画界的表现异常活跃,一大批表现苏州园林、江南水乡、长白山、以及上海花园洋房的作品犹如开闸的大坝,从多个槽口同步喷涌而出,那种酣畅恣纵和婀娜多姿的交织、变换,营构出一个又一个欣喜、愉悦和趣味盎然。他对春柳飘逸之态的生动把握以及看似不经意的勾抹点戳而又丝丝入扣的描绘,令人折服也使我沉醉。
赵开坤在太行山写生
再次见到开坤是在2008年的秋天,中国油画学会举办的“拓展与融合---中国现代油画研究展”到苏州巡展,开坤作为嘉宾应邀来苏参加开幕式,那次他的衣着特别个性且时尚,头上依然随意扣着顶长沿的小帽子,宽松短款的上衣,高吊着的裤脚,脚上穿着一双宽大又有些花俏的崭新的名牌运动鞋,一款黑色大皮包拖着长长的带子几乎垂到了膝关节处,两手插在裤兜里,整个人看上去随性而另类。言语中他告诉我,他是从武汉赶来苏州的,因武汉朋友向他推介一辆大型越野车,据说是克林顿来华时驾驶过的,他说看后挺喜欢,要把车开到长春去,开幕式结束后要立马赶回武汉去办理此事,那次相见,是记忆中他穿着最光鲜最潮、精神状态最好的一次。
在武夷山
得知他身体有恙后的见面,是2012年底武夷山的写生活动,也是开坤得病以后首次在这种场合中出现,当时聚集了很多画家朋友,大家在下榻的酒店门前随意聊着,开坤的脸上泛着浅浅的红光,精神不错,几乎察觉不到他的身体有何变化。闲谈中我只轻声问了句:“怎么样,还好吗?”他眉头微微一扬说:“挺好啊!”,随即揽着我的肩膀,笑着拍了拍我就不再作声了。此后与开坤多次一起写生,开坤依然话语不多,开会时他更是很少讲话。在广西写生活动中,组织方在晚上安排一场研讨会,尽管他很不情愿参加,但依然坐在那里眨巴着眼睛听其它人发言,我能感觉到他那份无奈甚至是煎熬。结果第二天他和我还有崔国强在外出写生路上,终于冒出一句怨言:“你说就这么几天时间不抓紧商量找地方选景画画,开的什么会啊?太不实在了吧!”声音比平时高了许多,明显带着情绪,我听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2014年8月 在苏州沧浪亭
开坤的细腻和温暖隐匿在他的少言寡语中,有几次写生活动,我因为有事要提前离开,临行前免不了与朋友们寒暄道别,此时的开坤既没有什么客套之语,也没有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惜别,然而当你离席出门,他会若无其事地跟出门外,在你身后不轻不重地喊道“新权”,举手做打电话状道“联系啊!”。有时我在去机场的车上会接到他的电话:“去机场了?联系啊”言语虽少,却包含依依之情。
话不多的开坤也有能唠的时候,那要看这话题是不是他的兴趣点,如果在这个点上,他也会一五一十地娓娓道来。有次在桂林写生,收工后,他饶有兴味地与我聊起他年轻时绘画的经历,讲他如何翻过学院后墙,独自在那片白桦林中学着苏派油画的手法,用摆笔和灰色调画那片树林,揣摩着如何表现那些树干和叶子,讲第一笔色彩上去后对画面的制约和牵制作用等等,直到夫人电话提醒他休息,仍然意犹未尽。
2013年秋,在陕西清涧我跟他相伴而画,一个多云的天气里,我与他坐在山坡上,远处的山坳里,信天游时断时续地飘来,打破了黄土高坡的沉寂,盘山道上的羊群阻滞了农用车的去处,尽管哒哒的马达声急急缓缓地催促着,但羊儿丝毫不去理会,依旧循着自己的脾气蠕行着。没了太阳的暴晒,秋风轻抚面庞,这对画画来说,是再舒服不过的了。我俩边画边聊了起来。从绘画聊到兴趣爱好,开坤对汽车、机械之类有特别的兴趣,喜欢动手拆解探其究竟,聊到高兴处,他便将油画笔反过来,用笔杆在地上一边画图,一边给我讲解汽车的两脚离合器与一脚离合器的区别和工作原理,讲电喷与化油器的区别,以及它们之间的特点和不足,直听得我一愣愣的。我感慨道:“老兄,你这也太专业了,你要是开个汽车修理厂,那肯定也是大侠级别的啊!”他咧嘴笑道:“我喜欢捯饬这些,现在的东西科技含量高了,用着方便了,但那种机械感和乐趣也没有了,所以我还是喜欢以前那种车的感觉,即使出了毛病自己也能修理,挺有意思...”我说,你这画画还挺像摆弄老汽车,啥磕碜埋汰也能让你峰回路转倒腾出好看的画儿来,干脆咱别画这画了,你教我学学修汽车得啦,言罢,两人哈哈大笑。
2013 年 陕西清涧
中午时分的山坡上,四周越发安静,他将连衣的帽子拉过头顶,坐在折叠凳上闭目小憩,我回头看到他那挺直的身板如打坐般一动不动,想到他此刻依然缠身的重病和惜时如金的那份执着,体会到这位铮铮硬汉与病痛不屈的抗争,我不仅默默地为他祈福.....。
时光匆匆,开坤离开我们整整两年了,他的音容笑貌以及他那些多彩多姿的画作时常浮现。他对大自然的亲情和对艺术的赤诚、热爱,支撑他跨越了白山黑水,走遍了大江南北,从喧闹的都市到苍茫的戈壁,将那富于想象力的艺术激情和智慧,凝聚于画布之上,创作出了一批又一批婆娑盎然、充满磁性魅力的作品,他的名字和作品都将永存于我们的记忆之中。
谨以此文纪念永远的仁兄---赵开坤。
张新权
2018年3月于石头城
赵开坤与张新权在太行山
作品赏析
初春 150x100cm
春耕时节 150x100cm
春节 150x90cmx3
春雷近 150x100cm
春绿 150x100cm
春雨过后 150x100cm
村边 150x100cm
村口 150x100cm
村口小溪 130x100cm
村口小溪 150x100cm
独角峰 80x70cmx2
俯瞰陈家村 150x100cm
大雪有痕 100x80cm
冬日 100x80cm
冬天的残葵 100x80cm
归 100x80cm
后菜园 150x100cm
后草坡 150x100cm
虎头崖 150x100cm
金葵 155x110cm
进村的路 150x100cm
九月松江 130x100cm
蓝天白云 130x100cm
老陈家的木栅栏 150x100cm
老树新枝 150x100cm
梨花盛开 150x100cm
漓江岸边 80x70cmx2
李子花开 150x100cm
刘二家的绿大门 130x100cm
龙门山镇三沟村 120x75cmx2
内蒙库伦沙漠 150x90cm
内蒙王爷陵 130x100cm
宁夏固原遗址200x60cm
农家大门 150x90cm
农家大门 150x100cm
炮台子村之二 130x100cm
彭州三沟村 120x75cmx2
秋 150x90cm
秋分 130x100cm
秋色漓江 80x70cmx2
秋潭 150x100cm
山 150x100cm
沙漠绿洲 150x100cm
山窝窝 150x100cm
十月 155x110cm
收获 155x110cm
水绿漓江 80x70cmx2
松桦恋 150x100cmx3
松桦林 150x110cm
松桦同恋 120x80cmx3
松桦之恋 150x110cm
松江村 150x100cm
松江湾 130x100cm
土砬子村 155x110cm
晚秋 150x100cm
溪流涓涓 150x100cm
向日葵 155x110cmx2
小岔村 80x60cmx2
小满 150x100cm
歇晌 155x110cm
新建的泄洪渠 150x100cm
新居 130x100cm
新芽 150x100cm
阳朔雨后 80x70cmx2
沂山槐花谷 100x80cmx2
迎风柳 150x100cm
又一春 150x110cm
又一秋 150x100cm
栅栏 150x100cm
长白老林 150x90cmx3
长白松 150x100cm
长白岳桦林 150x110cm
正午阳光 150x80cm
中国园林系列之虎丘二 150x100cm
中国园林系列之网师园二 1150x100cm
瓜架 150x100cm
老式照相机 150x100cm
绿色植物与老式打字机 200x100cm
黑色老式助力车 180x130cm
红色老式助力车 180x130cm
赵开坤在画室
斯人已逝,幽思长存
赵开坤老师为我们留了永远不灭的灵魂
赵开坤油画作品集
MINGHUAJI
名画记微信公众号与您分享优秀艺术家作品、最新展览、活动等信息。
微信:mhj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