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老上海味道】5条极富海派余韵的老街,你走过几条
  • 【老上海味道】5条极富海派余韵的老街,你走过几条
  • 2021-11-09 03:20:12
  • 在上海待的时间越久

    就会越沉迷于这个城市

    无论是这里的灯红酒绿

    还是那错综的八街九陌

    都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今天,小川贝就挖掘出了5条最具老上海味道的街道

    快来跟着小川贝一起看看吧~


    1

    思南公馆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说到思南公馆,三言两语难以形容。思南公馆是上海市中心唯一一个以成片花园洋房的保留保护为宗旨的项目

    融汇中西的设计,红瓦屋顶、赭色百叶窗,令人仿佛置身于旧上海滩的贵族世家。


    2

    多伦路

    白头宫女在,闲坐话玄宗

    多伦路全长只有550米,建于1912年,原名窦乐安路(Darroch Road),是以曾受到光绪皇帝接见的英国传教士窦乐安命名的。多伦路的文化底蕴是其他街区难以比拟的,鲁迅、茅盾、、丁玲、柔石等都曾在此切磋、交流。


    所谓,“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这句话丝毫不夸张。 多伦路两侧,拥有众多历史建筑,孔祥熙的孔公馆是伊斯兰风格的建筑,而郭沫若的旧居则是老上海石库门。每一栋都充满了历史气息。


    当然,多伦路更令人着迷的,少不了琳琅满目的美食店啦。毕竟,何以解忧,唯有美食~


    鸿德堂


    多伦路鸿德堂位于虹口窦乐安路(今多伦路59号),是美国长老会纪念为长老会布道印刷所(后称美华书馆)服务26年的传教士黄启鸿兴建的教堂。


    同时,鸿德堂也是上海唯一一座中国宫殿式外形的教堂,享誉海内外,是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标志性建筑之一,中外来宾纷至沓来。1994年鸿德堂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教堂平面呈长方形,外面看起来是3层,实际上只有2层。底层设小厅还办了修德小学,二层为礼拜用大厅,主楼建筑面积为700多平方米。人口处为方形钟楼,屋盖为四方攒大屋顶,房屋外墙清砖砌筑,并有仿木构架的红色水泥圆柱,檐下绘重彩画。建筑外貌为中国宫殿风格,局部处理则是中西掺杂。


    3

    衡山坊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衡山路始建于1922年,由法公董局修筑,是法租界著名的贝当路。衡山路名气太盛,此处都无须赘述。若是想在酒吧一条街的标签之外,找一些新鲜,可以去逛逛衡山坊。


    衡山坊一向都有着“徐家汇后花园”的美名。重修之后的它,但保留传承了老上海文化历史的精髓,还通过具有现代感的设计重塑了摩登时尚的生活格调


    新式里弄

    作为近代海派民居的典型样本,衡山坊的特别之处在于南北不同样式建筑并存,创造了灵动的空间变化。衡山坊的修缮正是基于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建筑特色,在尊重历史文化的前提下侧重于对高品质和艺术化的不懈追求。


    值得一提的是,衡山坊8号楼的外立面是由传统青砖和特殊发光砖两种不同的肌理覆盖。建筑表面被设计为有“新旧质地的包裹”,旧的“包裹”材料是青砖。新的部分是使用的“发光砖”,白天看起来是青砖,晚上则会发光。



    并且,多入口的口袋式广场是根据里弄街巷的特点布局的,重现了旧时上海居民喜聚于弄堂口,表现融洽邻里生活方式的公共空间。


    大面积的花岗岩铺石间巧妙地融入了老上海的历史人文特色,充满了浓郁上海地域特色~


    4

    武康路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武康路全长1.17公里。它原名福开森路,建于1907年,至1943年才更名为武康路,是上海现今保存最好、最具20世纪老上海租借风情的街区之一


    徜徉于武康路,走在梧桐道的洋房旁,不禁想起了李清照的那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好似“穿越”回到那个纸醉金迷又战火纷飞的年代。


    洋房被围墙圈住,树枝却从墙内伸出,一番“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景象。实在是美不胜收~

    巴金故居

    说到武康路,一定要讲讲巴金故居。


    武康路113号最初的房主是位英国人。1950年至1955年,这里曾作为苏联驻华商务代表处。1955年著名作家巴金从淮海坊迁入此宅,这是巴金在上海最后的寓所,也是巴金在上海定居住得最长久的地方。


    巴金故居于2011年12月1日试运行,正式对外开放后便吸引了不少文学青年前去“朝圣”。最吸引人的应该是内容超级丰富的展厅了,因为在那里你可以近距离地观看各种展品。


    那里有巴老曾经获得的各种奖项,巴老作品的各种外文译本,还有部分巴老与家人日常的生活用品等等。不算大的空间盘却会让你意犹未尽……


    5

    1933老场坊

    层楼高峙,看槛曲萦红,檐牙飞翠

    1933老场坊曾经是“远东第一屠宰场”1933年,由工部局出资兴建,著名英国设计师巴尔弗斯设计,中国当时的知名建筑营造商建造的上海工部局药厂在上海虹口区沙泾路正式建成。


    这也是上海旧城改造的经典案例——它继承了原有的结构体系和空间关系,在结合其历史风貌的基础上,脱胎换骨为一座别具特色的创意园区,不少特色小店、餐馆、工作室入驻其中,还经常会举办一些话剧表演、时装秀、企业会展等,成为一片艺术聚集地。


    电影《小时代》以及电视剧《夏至未至》都在这里取过景~


    本文转自上海事体

    四川北路街道正在创建上海市文明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