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个曾经与纽约、伦敦、巴黎齐名的国际大都会,在一度沉寂之后,如今重新焕发青春。人们在浮想联翩的时候,最容易想起的便是它昔日风情万种、浪漫旖旎的种种光景。
一股浓浓的、对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那些流金岁月的怀念情绪,渐渐飘荡在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与人们的心头……
清晨,一个讲上海闲话的男低音在娓娓动听地介绍他那档已经播放了十几年的《怀旧金曲》:“现在呢,娘(让)阿拉听一曲三十年代南美洲著名爵士乐队演奏的曲子,名字叫做《You are my sunshine !》,格个曲子听起来蛮噱头格……”
周柏春改编翻唱:You are my sunshine
接着一阵阵以萨克斯管引导的欢快摇摆的音符便在城市上空活蹦乱跳了起来。它们回荡在汽笛鸣叫的黄浦江浊水之上,浦发银行、海关大楼、和平饭店、外白渡桥以及江对岸一座座更加雄伟壮观的建筑楼群之间……无数时髦或不时髦的上海男女就在这样的摇摆舞曲节拍声中,踩着匆匆的步子进出于地铁车站,疾步于大小马路,升降于一幢幢高楼的电梯中,开始了一天的奔波忙碌。
生怕现在的年轻人没有直观体验似的,电视里津津乐道地介绍着老上海人怎么孵咖啡馆、怎么坐祥生出租车,以及怎么吃西餐的规矩。其中穿插着一段段虽然模糊却珍贵的黑白电影或照片。新生代们看着身穿西装旗袍的男女坐在火车厢式的咖啡座上托着盘子,用一把小勺轻调慢啜杯中的咖啡,功架十足地喁喁私语,视时尚为性命的他们不由得心里暗叫一声:
“哦,原来老上海人过日子还蛮风雅的嘛!”
用不了多少时候,当他们的身影出现在衡山路的“时光倒流”或“香樟花园”的大玻璃窗前时,那种托盘端杯的姿势与说话的神态一定比他们从电视里看到的更“酷”、更“帅”。他们的自我感觉也一定更“爽”!
“段段”摄于2005年
咖啡馆与酒吧本身就是最渲泄情绪的地方,玻璃窗中的吧台小小的,闪烁的烛光幽幽的。门前打出的招牌直言不讳地道出了“阿拉上海”、“1930”等怀旧主题。盘旋在人们心头的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已被充分展现在墙上挂着的各种有关老上海风情的黑白照片与彩色油画上。甚至银制的挂筒式老电话机、喇叭状的手摇唱机、像打字机那样的西洋收银机、“美丽牌”香烟的月份牌……都成了这些场所的镇店之宝。看一个地方够不够情调,上不上档次,先体味一番那儿的老上海气氛浓不浓。
华灯初上时,成群结队的洋人、一对对的热恋情人,就在这种充满老上海气息的氛围中啜咖啡,品洋酒,翻画报,说悄悄话。在这样的地方,有一杯“卡布基诺”或“马丁尼”在手,在半明半暗的彩色光线中,似有若无的《夜来香》的歌声里,是最容易使人想入非非、发酵浪漫情怀的。于是不论新的、还是旧的,抑或是旧翻新、新夹旧的绮丽故事,便在如此这般迷梦样的灯光背景道具的衬托下展开了一双双令人销魂的美丽翅膀……
这些故事在击键如飞的妙龄女子的纤纤素手下,“答、答、答”飞快地变成一个个电脑u盘,然后迅速转化成一本本色香俱全的畅销书,一股脑儿涌向报亭小摊书店,成功地在市场经济中完成了它们的全部使命。沉睡了几十年的张爱玲一夜间醒来,忽然成了上海人的精神偶像。不但八十几岁的老太太认为她写出了她们熟悉的那个时代的形形色色,所以好亲切哦,,好像非如此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品味与前卫。一个台湾建筑师设计的张爱玲纪念馆就在这样的氛围下隆重其事地破土动工了。
二十年前一部港片“砰、砰、砰”三枪打出《上海滩》片名时,上海可谓万人空巷,人人争看。从石库门敞开的黑漆大门里,从亮着蜜黄灯光的小窗口、甚至从百货公司的大堂中都飘荡出人们耳熟能详的该片主题歌曲调。那时候的上海人看了整整十年样板戏,突然变换口味,见到许文祥、阿力们如此惊心动魄、轰轰烈烈的爱恨情仇故事,怎么不看得如痴如醉呢!前两年,人们从片库中再找出这部片子放在黄金时段重播,上海人显然已经没有往日那份激情了。
新老上海人忽然发现这算什么《上海滩》啊?不像,不像。三十年代的老上海怎么会这样啊!现在的上海人已经非常挑剔了,轻易糊弄不倒他们。他们对老上海的追忆已经非常具体化。
比如,张曼玉在《花样年华》中脱套换套的花色旗袍就牢牢抓住了他们的视线。这个女明星颀长娉婷的身材裹上一袭最富三十年代风情的旗袍,一款一摆地走几步路,再说上几句甜甜的恰到好处的上海闲话,让大家终于有了一丝“过瘾了”的感觉。
昔日的红都影剧院又变成蜚声中外的“百乐门舞厅”了,上海艺术剧场又恢复了“兰心大戏院”的旧名,人们已叫惯了的“凯歌”现在又叫“凯司令”了……凡是老上海的名牌名店几乎都恢复了当年响当当的旧名。外滩黄浦江边当年蹲伏在汇丰银行门口的一对威风凛凛的铜狮如今又出现了,门内八角亭四周及圆顶用马赛克拼镶出来的彩画又焕然一新地重见天日。和平饭店的老年爵士乐队成了上海滩上一个常年不衰的响档。似乎唯有这些白发苍苍的脑袋里还依稀留存着当年十里洋场的残影,人们真诚地相信只有他们吹奏出来的曲调最富于老上海的气息。
有关老上海的书各地出版社都在抢着出,而且本本畅销。一些反映上海昔日面貌的黑白照片成了宝贝,被许多书刊作为插图一再刊用。反映那个时代上海流金岁月的影视片在大量摄制。尽管不识相的人会一本正经地指出“那时候上海马路上的汽车是靠左边开的!”,可是有几个人会真正在意“汽车靠右边开”是哪一年开始的?观众需要的只是一个散发着老上海风味的扑朔迷离的故事或春梦,如此而已。顺应这样的市场需求,经过快速筹划与运作,“玫瑰,玫瑰,我爱你!”之类上海味道十足的老歌在大剧场闪亮登场,与此同时又出书又出碟片,忙得不亦乐乎。
于是,一个原先盘旋在这座城市上空的磁场,现在变得磁力越来越强,并已向四面八方辐射,波及海内外,形成了无数中外人士经常提到的所谓“上海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