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攻略游记> 舌尖上的上海美食---小吃54种
  • 舌尖上的上海美食---小吃54种
  • 2022-04-08 20:32:19
  • 上海小吃以它的精致细腻闻名于世。品尝上海小吃最好到特色街区方能吃到真传,大饱口福。沪上主要小吃一条街有:城隍庙一条街、七宝老街、黄河路美食街、吴江路小吃街、牯岭路小吃一条街、云南南路小吃街等

    崇明糕通常是把米粉和枣子、红绿丝、花生米等拌匀,铺在笼屉里蒸,或再用油锅煎着吃。 春卷,圆圆的春卷皮子上放马兰头、豆腐干、肉丝或其它馅,放油锅炸煎,味道很香。葱拌冷面,拌上花生酱、芝麻酱,加上葱油、辣油味道好极了。 大饼有酥油大饼和葱油大饼,我喜欢葱油大饼。

    定胜糕是婴儿满月、周岁或大人过生日时送人吃的,用米粉做成锁片状,或做成桃形糯米团。豆腐花是刚点好卤的豆腐,卤汁用料是虾皮、紫菜、木耳、蛋皮、榨菜等。 高桥松饼形似馒头,是焙烤制品。灌汤小笼是小笼包以汤水充足、鲜美而出名。 过去没有吸管,吃得不小心,包子里的汤水会溅到脸上、身上。

    糖藕,在藕的孔中塞糯米,吃得时候切成片吃。 锅贴有猪肉的也有牛肉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晚上九点我从上海图书馆出来,走回家,在西藏路凤阳路口大上海电影院北面的清真馆,用一角钱买五个牛肉锅贴,边走边吃。海棠糕,是一种梅花形的甜点。 烘山芋在冬天吃最好,手捧烘山芋既暖了手,又饱了肚。

    鸡鸭血汤是城隍庙的最好吃。 我最早吃的鸡粥是浙江中路偷鸡桥(北京东路口)的一家鸡粥店。六十年了,好像现在还在,那真是老店了。 那时候粥里的鸡肉都是鸡丁,不是这样一大块的。 恐怕是怕顾客不相信里面有鸡肉吧! 这时候酒酿圆子该放一点桂花了吧? 开洋葱油拌面的开洋要大。

    烂糊面用不着我介绍了。 老虎脚爪是形状如老虎脚爪的甜点,存放时间比较长。 擂沙园,是软豆沙糯米团滚上一些芝麻粒或花生粒,豆沙和花生两种味道同时进嘴。梨糖糕我没有吃过,只晓得梨膏糖。梨膏糖是药糖,不是点心,不是小吃。 梨膏糖最出名的是大舞台对过“天晓得”和城隍庙的梨膏糖。

    两面黄是煎面,把面煎成圆饼状,两面黄而不焦,上面浇上浇头。龙虾片,大概是在五十年代中期才出现的,当时还以为真是龙虾切成片做的,后来才知道,主要成分是淀粉。麻球太熟悉了。 素鸭是豆腐衣做的,里面裹一些香菇之类的素食。 寺庙做得最好,上海大概要数玉佛寺旁边的功德林了。

    五香豆,因鲁迅小说孔乙己作伴酒小菜而出名。 上海五香豆加奶油,别有滋味。 南翔小笼

    包,造型尖尖的,味道鲜美。桂花糯米糕,关键在桂花糖汁,那真是名副其实甜又香。 烧卖,皮薄馅大,大到“溢于言表”。

    千张就是百叶包里卷着肉丝、绿豆芽或是肉丝、豆腐干之类。青团,是用耨米粉、豆沙馅、青汁(青菜汁),加适量的麻油做成,色味口感具佳。肉丝炒年糕,是上海年糕咸吃的一种。 三鲜小馄饨,不但馅子三鲜,而且皮薄汤美。

    生煎包子,包好后,锅中加少量油,煎成金黄色,加水温火煎熟。水扑蛋,做法简单,打开蛋一过水就好,考究点的可加入牛奶,或是桂圆。 菜包,菜馅味美最重要。汤团,上海汤团是手包的,细软香甜。

    1962年参加工作时,条头糕虽然只要五分钱和一两粮票,但也舍不得多买多吃。 当年咸豆浆没放紫菜,但有榨菜和剪碎的老油条,还有虾皮。 蟹壳王,是城隍庙的蟹壳黄最好吃。阳春面,水清不浑,大蒜多一点味道香。

    油豆腐线粉汤也是城隍庙的最好吃。 油墩子主要用料是萝卜丝,稍微有一点肉丝。 油条我喜欢老一点的,而且喜欢蘸酱油,这是解放前用油条下饭形成的习惯。臭豆腐要蘸辣火酱,味道才得劲。

    排骨年糕好像应该到云南路去吃,不过我也就吃过两回。 糟田螺吃过一回,记不清楚在哪里吃了。 枣泥酥饼那是在饭店里吃的点心,没有单独在外面买过。咸肉菜饭一般都要配上骨头汤,吃好后,必定要檫嘴巴,不然嘴唇油光光的。

    早年弄堂里每到夜间会有“桂花赤豆汤——五香茶叶蛋——”叫卖声,不过大多数是打麻将的人买的。 猪油白糖蒸糕中间嵌着红枣肉。 最早看到绿豆刨冰好像是在淮海中路的绿杨村。 吃过两次。拌麻胡是菜,也可以单吃。

    在北大荒的时候,就是想吃粢饭糕。 有一次回上海,住在永明路,第二天早晨,我不在家吃早饭,就跑到东宝兴路铁路口去找卖粢饭糕的摊头。粢饭团现在有放肉松的,那时候就是老油条或新油条,我就喜欢裹老油条吃。

    来源:网络

    想要好吃又不发胖,
    想要喝了还能变美
    那你来这里就对了~
    ↓↓↓